【新诺观点】权利要求撰写中的快与慢
一、前言
二、快思维:建立直觉,保持学习
1. **对历史撰写经验的模板总结**
撰写直觉的形成离不开对经验的总结与复盘。通过收集和整理以前撰写的专利,可以分析哪些表达方式和布局是高效且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记录每次撰写的错误和审查意见,以避免重复犯错。例如,在撰写机械领域的专利时,可以总结不同类型机械装置的结构性描述模式,并形成表述模板,这样在处理类似技术时能更快上手。
2. **对常态技术类型的专利的参考学习**
明确自己经常处理的技术领域(如通信、机械或软件),然后收集一些来自有优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申请人或代理机构的专利文本。这些专利往往有较高的撰写质量。通过分析他们的权利要求布局和核心技术点的表达方式,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模板。例如,一位代理人在处理区块链技术时,可以参考行业领军企业的公开专利,从中提炼出描述数据加密机制的常用表达方式。
3. **对新公开的技术路线的持续关注学习**
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关注媒体技术公众号、行业白皮书或最新专利申请是提高撰写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最新技术进展,不仅能增强对创造性标准的认知,也能提升确定核心技术特征的能力。例如,通过关注新能源车辆的最新专利,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电池管理系统的新颖性特征,并将其融入撰写实践。
三、慢思维:抓住特点,反复打磨
1. **围绕发明点做进一步的提炼**
发明点是专利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基于快思维建立的技术认知和历史方案特点,来筛选出本次技术方案中的发明点,并通过检索相似技术或与发明人沟通来确定真正的核心发明点。例如,在处理一种新型通信协议时,基于先前对技术领域的了解或者对同一申请人的其他专利的处理经验,你可以大概知道现有技术的做法,以此确定了新方案中的发明点之后,可以与发明人讨论其协议的具体优化部分,并将其作为撰写重点。
2. **用词做筛选和打磨**
模板或是经验能提供一个权利要求的基本框架,但核心发明点的表述需要更精准的语言。通过反复思考,用词可以更加精炼,以便扩大保护范围且不影响技术效果。例如,对于描述一个用于表示检测温度的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可以从“温度传感器数据”修改为“温度数据”,后者不仅没有指示该数据是由传感器还是什么设备获取的,而且保证了该数据能够表征温度,从而达到了扩大保护范围的效果。
3. **应用场景做细化和思考**
在布局核心权利要求之后,可以结合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延展。例如,一种改进的图像处理算法,除了主要应用于医疗图像,还可以扩展至工业检测或自动驾驶。针对这些场景,撰写相应的权利要求,以提升专利的价值和商业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