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诺观点】权利要求撰写中的快与慢

发布于: 2025-01-02 15:30
阅读: 90

一、前言

        专利的权利要求是专利的核心,它设定了专利的保护范围,也因此影响了专利技术垄断的范围。同时,由于专利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权利要求中的方案进行阐述和展开的,因此完成了权利要求的撰写,也就基本完成了专利的大部分内容的布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于2011年出版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一种归纳人类思维的理论:人类的思维可以归纳为两大思考模式:快系统和慢系统。其中,快系统的特点是快速、直觉且情绪化,慢系统的特点是较慢、较具计划性且更仰赖逻辑。这一理论从更宏观的视角,精确解释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思维习惯。我们用快系统去执行直觉的任务,比如开车或者运动;用慢系统去执行复杂、有计划的任务,例如复杂的计算或逻辑推理。而我认为,在专利权利要求的撰写中,也可以运用类似的快慢两套思维系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专利这一法律规范的理解。

二、快思维:建立直觉,保持学习

        这一部分提到的“快思维”,是有一些哗众取宠的成分在的,因为我并不是在教你什么万能的秘诀可以一次性提高你的思维速度,这一部分实际上在说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论建立一种撰写直觉,以在初步阅读技术材料和思考权利要求布局时有更快的响应速度。以下几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 **对历史撰写经验的模板总结** 
        撰写直觉的形成离不开对经验的总结与复盘。通过收集和整理以前撰写的专利,可以分析哪些表达方式和布局是高效且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记录每次撰写的错误和审查意见,以避免重复犯错。例如,在撰写机械领域的专利时,可以总结不同类型机械装置的结构性描述模式,并形成表述模板,这样在处理类似技术时能更快上手。 

2. **对常态技术类型的专利的参考学习** 
        明确自己经常处理的技术领域(如通信、机械或软件),然后收集一些来自有优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申请人或代理机构的专利文本。这些专利往往有较高的撰写质量。通过分析他们的权利要求布局和核心技术点的表达方式,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模板。例如,一位代理人在处理区块链技术时,可以参考行业领军企业的公开专利,从中提炼出描述数据加密机制的常用表达方式。 

3. **对新公开的技术路线的持续关注学习** 
        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关注媒体技术公众号、行业白皮书或最新专利申请是提高撰写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最新技术进展,不仅能增强对创造性标准的认知,也能提升确定核心技术特征的能力。例如,通过关注新能源车辆的最新专利,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电池管理系统的新颖性特征,并将其融入撰写实践。

三、慢思维:抓住特点,反复打磨

        在快思维建立的直觉基础上,慢思维的重点在于细化与打磨,这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意识到不管你通过上一部分的努力整理出了多少模板多少经验,学习了多少新技术,你要处理的这一份专利,永远都有它独特的部分(否则它就没有新颖性了),因此整个慢思维的关键也是围绕这一独特的部分来执行,尤其是如何围绕每一份专利的独特之处展开深入思考。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

1. **围绕发明点做进一步的提炼** 
        发明点是专利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基于快思维建立的技术认知和历史方案特点,来筛选出本次技术方案中的发明点,并通过检索相似技术或与发明人沟通来确定真正的核心发明点。例如,在处理一种新型通信协议时,基于先前对技术领域的了解或者对同一申请人的其他专利的处理经验,你可以大概知道现有技术的做法,以此确定了新方案中的发明点之后,可以与发明人讨论其协议的具体优化部分,并将其作为撰写重点。 

2. **用词做筛选和打磨** 
         模板或是经验能提供一个权利要求的基本框架,但核心发明点的表述需要更精准的语言。通过反复思考,用词可以更加精炼,以便扩大保护范围且不影响技术效果。例如,对于描述一个用于表示检测温度的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可以从“温度传感器数据”修改为“温度数据”,后者不仅没有指示该数据是由传感器还是什么设备获取的,而且保证了该数据能够表征温度,从而达到了扩大保护范围的效果。

3. **应用场景做细化和思考** 
        在布局核心权利要求之后,可以结合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延展。例如,一种改进的图像处理算法,除了主要应用于医疗图像,还可以扩展至工业检测或自动驾驶。针对这些场景,撰写相应的权利要求,以提升专利的价值和商业化潜力。

四、后话

        任何工作中,尤其是专利撰写工作,撰写效率和质量的平衡都是永恒的挑战,我相信世界上也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方案能够一次性实现这种平衡,某种程度上,我们只能不断试错来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平衡点。
快思维和慢思维,虽然在本文中被分开讨论,但相信各位读者在阅读中也发现,它们也是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的,快思维为效率提供基础,慢思维则为质量保驾护航,因此作者认为这两个技术特征不应该被割裂地看待,而应该在他们结合的技术效果上考虑他们的技术效果,如果各位读者认为本文的观点没有新创性,建议举出更明确的现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否则难以让作者信服(对不起最近审查意见答多了)



作者:杨凯诏
(点击作者名字,可查看作者信息)
分享

推荐文章